战鹰与和平鸽多面沙龙谢幕

2014年01月13日 01:38  第一财经日报 

  王琳

  沙龙昏迷中辞世,中东恩怨犹在。

  以色列前总理阿里埃勒·沙龙 (Ariel Sharon)病床上躺了八年后,于1月11日去世,下个月他本将迎来86岁的生日。

  医疗中心主任泽埃夫·罗特施泰因5日说,沙龙“像一头狮子一样在战斗”。希伯来语中,“阿里埃勒”的意思就是狮子。

  “他打输了最后一仗。”以色列总统希蒙·佩雷斯说。

  中东战场上的大将军、政坛上的“反斗星”、“以色列之王”、“最伟大的保卫者”、“应该下地狱的罪犯”……沙龙就这样在无尽的褒奖与难以消除的争议中谢幕了。

  戎马一生

  中东战争中,无限崇拜沙龙的以色列士兵用白漆写着的“沙龙,以色列之王”坦克炮塔见证了沙龙将军戎马一生的巅峰时刻。

  沙龙自幼生活在动荡的环境中,父母沙廖尔和维拉原籍为俄罗斯人,1922年,怀着对犹太教中“应许之地”的情感,顺着犹太人涌入巴勒斯坦的移民浪潮到巴勒斯坦定居。

  沙龙14岁加入了巴勒斯坦地区犹太人建立的地下军事作战组织哈加纳。哈加纳的情报组织叫沙亚,是现在以色列著名、全世界盛名的情报机构摩萨德的前身。

  1947年,沙龙成为以色列国防军的前身“哈加纳”的一名教官,负责犹太定居点和集体农庄的安全保卫工作,从此开始军旅生涯。参加了四次中东战争,还担任步兵团连长、戈兰旅指挥官、伞兵旅旅长、南部军区司令等要职,其中戈兰旅和伞兵旅是以色列最精锐的部队。

  中国社科院西亚非洲所研究员殷罡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出生于个体农庄的沙龙,与独眼将军摩西·达扬等领导人不同,这些领导人善协调、高情商,而沙龙几乎没有集体主义观念,做事敢打敢拼,不愿与别人合作或接受妥协。正因为这份桀骜不驯、独立自主的特性,他多次在危局中力挽狂澜,为以色列国立下了历史功勋。

  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国宣告成立不到24小时,由埃及、约旦、叙利亚、黎巴嫩和伊拉克等国组成的阿拉伯联军就向以色列国发动了进攻,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

  战初,沙龙被提升为以色列国防军“亚历山德罗尼旅”的排级指挥官。沙龙在战争中显示出了他过人的军事才能。

  殷罡告诉本报记者,上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期,与袭击以色列国的阿拉伯游击队作对的时候,沙龙的风格是“以十还一”,短时间内迅速遏制了他国对以色列的袭击,从此也有了阿拉伯人赋予的“屠夫”称号。

  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即赎罪日战争)爆发后,沙龙在西奈半岛前线指挥以军作战。在这次战争中,以色列在埃及军队的突袭下败退,沙龙几乎自作主张,指挥2.7万名以军士兵跨过苏伊士运河攻入了埃及境内,深入敌后,强渡苏伊士运河,包抄埃及军队的后路,遏止了以军被动挨打的局面,奇迹般地扭转了战局。

  北京社科院外国研究所副研究员、特种作战专家王国乡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正因为长期的地下工作和军事工作的经验,沙龙获得了与一般青年人不同的行事果断、思维缜密、坚毅勇敢、当机立断的性格以及强健的体魄。

  王国乡告诉本报记者,建国后的以色列国土非常狭小,与国土面积相对较大的阿拉伯国家不同,以色列经不起一次失败。一次失败,就会导致以色列亡国。正因如此,以色列历届政要多数都具有军事背景,而且还是军队中的佼佼者,包括以色列现任总理内塔尼亚胡和他的哥哥,以及前任总理奥尔默特,都有非常丰富的实战经历。

  王国乡称,沙龙也不例外。长达二十多年的从军经历让沙龙获得了极强的领导组织才能,军旅行伍也为沙龙积累了丰厚的人脉,为其日后从政奠定了深厚的基础,保障了其内外政策的执行力。

  政坛“反斗星”

  王国乡说,无人能及的战功确实帮助沙龙在以国内确立了从军事将领过渡到政治领导人所需的声望,也使其在创立以色列最大右翼政党利库德集团及后来担任总理才能有切实、有效的号召力和影响力。

  1973年10月“赎罪日”战争爆发后,沙龙被紧急征召出任装甲师师长。战后,他作为利库德集团成员被选入议会,标志着其政治生涯的开始。

  1982年6月,沙龙担任国防部长期间,策划和指挥了入侵黎巴嫩的战争,把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彻底赶出黎巴嫩,使巴勒斯坦与以色列脱离了地理接触。让巴以问题的解决只剩下两种可能,政治解决和恐怖主义。

  2005年,沙龙认为通过与巴勒斯坦人谈判太艰难,成果无法巩固,不如单方面了结冲突,顶住各方压力,结束了以色列对加沙地带长达38年的占领。但在国内政界引起了巨大震荡,特别是遭到了极右势力的强烈反对和阻挠,最终导致了沙龙利库德集团的分裂,沙龙退出了自己联合创建的利库德集团,宣布另组新党“前进党”,以参加2006年的议会大选。

  以巴奥斯陆和平协议签署后,沙龙还是采取了较为务实的态度,承认自己“无法改变历史”,接受巴勒斯坦终将建国的现实。

  以色列前总理拉宾曾说:“我是一个经历过‘一将功成万骨枯’的人,所以我要寻找和平的出路。”沙龙生前曾说,在以巴和平问题上,自己与拉宾殊途同归。

  事与愿违,2005年12月18日,沙龙因轻度中风,住院治疗,20日出院。2006年1月4日,沙龙因中风再度突发被紧急送往医院抢救,副总理奥尔默特暂时代行总理职权,此后沙龙一直处于昏迷状态。殷罡对《第一财经日报》称,如果沙龙没有中风,继续执政,他的本意是按照加沙模式继续,在约旦河西岸继续撤退,之后单方面划定边界,不会通过谈判解决双方的隔离问题。而在以色列国内,撤出加沙时,沙龙遭到很多反对。但在殷罡看来,在政治上无论是左翼右翼,“只有沙龙”这一观念深入人心,都很佩服他。沙龙是可以同以色列历史上的犹太先贤人物相比的。像沙龙这样让所有人服气的英雄,在以色列国的历史上排在首位。

  沙龙不仅仅是以色列的时代人物,也是中东大变局下的弄潮儿。殷罡指出,阿拉伯国家对沙龙的感情有三方面,第一是憎恨,第二是畏惧,第三是觉得靠得住,即说话算数,敢作敢为,做事干脆。

  殷罡认为,以色列盟友美国,特别是生活在美国的犹太人对沙龙几乎是一致的赞扬,对保卫这个国家确实立下了别人无法比拟的功劳。

  争议与污点

  殷罡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指出,1982年贝鲁特难民营大屠杀事件是沙龙一生中最大的污点。这件事虽然并非以色列所为,但作为占领军的负责人,担任国防部长的沙龙难辞其咎。

  当时以色列军队作战任务结束,已将阿拉法特赶出黎巴嫩,多国部队也离开贝鲁特,刚当选黎巴嫩总统基督教马龙派领袖、长枪党司令贝希尔·杰马耶勒及其幕僚在多国部队撤离的第二天遇难。但沙龙下令以色列军队不得进入巴勒斯坦难民营,难民营地区的治安由黎巴嫩长枪党武装负责。长枪党武装后来在难民营屠杀报复,至少328名巴勒斯坦人被杀害,包括儿童和妇女。

  1983年以色列调查委员会公布了调查结果:“国防部长沙龙无视长枪党对难民营居民进行报复和制造流血事件的危险性,在决定让长枪党人进入难民营时没有估计到这种危险,因此他必须承担责任。”调查委员会还提出了处理意见,建议总理撤销沙龙的部长职务。沙龙被迫辞职。但沙龙对自己的上述行为没有进行过忏悔,只是作了辩解。

  一代枭雄的陨落,总伴着火光与灰烬。

  沙龙溘然长逝,以巴和平依旧悬而未决,中东期待新的和平鸽。插图/刘飞

分享到: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贪官最后陈述有人引经据典有人忆苦表功
  • 体育U22亚洲杯黑色3分钟!补时丢2球 中国1-2
  • 娱乐汤唯遇电信诈骗被卷21万 警方已介入
  • 财经住建部官员称房地产未到崩溃时间点
  • 科技CES2014:未来汽车会是什么样?
  • 博客中日关于“伏地魔”之争是说给谁听的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MBA考前作弊培训全程曝光:4万8保过
  • 美国客:留美中国学生兴起代购热
  • 姚树洁:张艺谋被罚是没有交代的交代
  • 谢作诗:春运拥堵缘于城乡二元结构
  • 高善文:中国离债务危机有多远
  • 凯恩斯:房地产行业将面临断崖式下滑
  • 陶冬:美非农失前蹄 欧央行谋后招
  • 黄有光:建议高考男女生分开录取
  • 江濡山:五问肖刚 你有杀手锏吗
  • 林采宜:2014我们可能面对的风险
  • 连平:新年物价运行将维持平稳态势